電動汽車的歷史比現在*常見的內燃機車要早。直流電機之父匈牙利的發明家、工程師阿紐什·耶德利克*早于1828年在實驗室試驗了電磁轉動的行動裝置。美國人托馬斯·達文波特于1834年制造出*輛直流電機驅動的電動汽車。1859年法國物理學家、發明家加斯東·普朗特發明了可充電的鉛酸電池,隨著蓄電池技術的發展,電動汽車19世紀下半葉在歐美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,形成了以蒸汽、電動和內燃機三分天下的車輛市場。
由于美國德州石油的開發和內燃機技術的提高,續航里程孱弱的鉛酸蓄電池汽車在1920年之后漸漸地失去了優勢,車輛市場逐步被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取代,人們幾乎忘記還有電動汽車的存在。
一、初探鋰離子電池
1920年之后電動汽車的發展完全停滯,直到1991年6月,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*塊商品化鋰離子電池,掀起了電池工業的*次革命;由于單位密度容量大,而且工作中的穩定性非常好,鋰離子電池迅速革新了消費電子產品的面貌,廣泛應用于銷售市場。
此時正值鋰電池野蠻生長的時期,這種能量密度更高、擁有良好循環性能的電池促使電動汽車行業開始復蘇。加上石油資源的日益減少、大氣環境污染等問題,汽車廠商紛紛著手研究搭載鋰電池的新產品,人們才重新關注起電動汽車。
1996年,日產成功研發世界上*輛搭載圓柱形鋰離子電池的電動車PrairieJoyEV。日本國立*地研究所北*觀測中心將其作為支援車,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使用了6年之久。證明了鋰離子電池在*端條件下的可用性和耐久性。
自此,鋰離子電池汽車正式登上舞臺。
二、三元鋰的勝利
盡管PrairieJoyEV獲得了巨大的成功,但是日產依然沒有信心把它投放到消費市場,僅僅限于車隊銷售,從1997年起向各個實體出售了大約30臺。此后的時間里,汽車廠商似乎陷入了沉默,再也沒有大規模銷售的電動汽車產品出現。
與此同時,電池行業開始了高歌猛進的發展,1995年,王傳福在深圳龍崗創建比亞迪實業公司,主要是開發、生產電動工具使用的電池。
2003年,比亞迪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,這時王傳福發現電池產業很容易做到天花板,于是決定投一個行業。“當時有兩個選項,一是半導體,二是汽車。但因為手頭只有20億,不可能兩個都投。*終選擇了汽車。”他說。
于是王傳福一舉收購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,成立了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跨界汽車制造,同年,馬丁·艾伯哈德和馬克·塔彭寧創立特斯拉汽車公司,他們開始嘗試以英國蓮花跑車為基礎,研發*輛純電動跑車TeslaRoadster。
由于特斯拉的兩位創始人對電池都沒有獨立研發和生產的能力,只能去市場上尋找合適的電池產品進行改造,經過漫長的篩選,*終他們選擇了已經大規模量產,能量密度高且成本較低的18650圓柱型電池。2008年,TeslaRoadster問世,該車是首輛使用鋰離子電池的商用汽車,也是*輛續航里程超過390公里的電動汽車;3.7秒的恐怖加速能力吸引了大批硅谷新貴,不惜花費11萬美元的高價將其收入囊中。
盡管如此,特斯拉每賣出一臺Roadster就要倒貼1萬美元,它的造價太高了。
據傳在Roadster中,僅電池管理系統的造價就達2萬美元。失控的成本嚴重限制了特斯拉的發展,也帶來了復雜的財務問題,兩位創始人先后辭職,特斯拉迎來了第四任CEO——靈魂人物,伊隆·馬斯克。
“改變行業的努力幾乎是不可能的。如果沒有馬丁不可或缺的努力,那么特斯拉公司今天就不會在這里。”馬斯克說。他也終于如愿掌舵特斯拉,開始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轉變。
為了實現“為每一個普通消費者提供其消費能力范圍內的純電動車輛”的目標,馬斯克迫切地需要找到一家穩定低價的電池供應商,并通過量產攤平車輛的研發成本。*終他把目光鎖定在松下生產的18650圓柱電池身上,特斯拉團隊內部對其的評價是“完全符合要求”;而這時的松下正因押注等離子電視失敗陷入巨虧40億美元的泥潭,公司也需要借助新業務的擴展恢復元氣。當年,雙方就開始了動力電池的研發工作。
2010年,松下以3000萬美元入股特斯拉。次年,雙方簽訂了首份合作協議,約定未來4年,松下為特斯拉供應6.4億顆18650電池。兩年后,雙方續約,將合作數量提升到18億顆,松下成為特斯拉*戰略供應商。
截至2012年,特斯拉在31個國家銷售了超過2250輛Roadster。隨著價格更低的ModelS車型揭幕上市,特斯拉在汽車行業逐步站穩腳跟。同年,剛剛成立兩年的寧德時代與寶馬集團達成戰略合作,開始為華晨寶馬旗下之諾電動車開發動力電池。
三、擁抱磷酸鐵鋰
渡過美國金融危機的特斯拉,憑借能量密度更勝一籌的三元材料電池和全新ModelS/X車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,之后更是通過更高效、更快捷的21700鋰電池拉低了產品的定價區間,推出了火爆全球的Model3,確立了特斯拉全球電動汽車的標桿之位。
相較于18650電池,21700電池單體容量提升35%,能量密度提升了20%,系統售價下降約9%,這無疑降低了電動汽車的生產門檻。特斯拉和松下這對組合的成功,打消了很多車企的顧慮,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加入電動汽車行列。乘著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政策的東風,蔚來、理想等新勢力造車品牌相繼成立,寧德時代也站上了這個風口,將更多精力放在了三元為正*材料的產品打磨上。
此后的幾年里,硬殼電池包+三元鋰材料的組合一直都是高端電動車的象征,寧德時代更是憑借過硬的產品實力成為了全球出貨量*的動力電池廠商。而磷酸鐵鋰材料雖然熱穩定性更好更安全,但由于能量密度較低且低溫狀態下掉電過快,只能被用在一些經濟低廉的車型上,甚至一度成為騙取新能源補貼的車企獲利的工具。
時間來到2019年,超級工廠落戶上海,特斯拉開始了國產化進程。為了進一步降低售價,國產標準版Model3選擇搭載方形磷酸鐵鋰電池,這應該是磷酸鐵鋰電池首次攻入30萬元級市場。通過幾次OTA升級優化充電速度和放電能力后,磷酸鐵鋰版Model3開始被市場接受,2020年全年特斯拉在中國賣出了近14萬輛Model3,其中大部分都是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的入門版本,供應商寧德時代的股價也一路水漲船高,突破400元大關。
隨著電池產業鏈的進化,磷酸鐵鋰電池擁有了幾乎可以與三元電池一較高下的續航能力,加上新能源補貼開始退坡,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,認識到磷酸鐵鋰電池性價比優勢的車企開始主動研發、設計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的車型。戴姆勒、大眾、福特已明確表示,會推出磷酸鐵鋰電池車型,特斯拉CEO馬斯克更是宣布,未來全球范圍內的標準續航版Model3和ModelY,都將全部改用磷酸鐵鋰電池。
曾因押注磷酸鐵鋰電池技術路線而錯過三元鋰電池紅利的比亞迪,終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,刀片電池這一漸變式的創新,將成為反擊的利刃。2021年4月,比亞迪宣布旗下全系純電乘用車型都將搭載磷酸鐵鋰刀片電池。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對刀片電池很自信,說它可以“倒逼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做出改變”。
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,2021年1~11月,磷酸鐵鋰電池累計裝機量為64.8GWh,占總裝機量的50.5%,高出三元鋰電池1.2%。歷時3年,磷酸鐵鋰電池全面反超三元電池,重回市場中心,只是這次它已經撕掉了低端山寨的標簽。
四、三元鋰的回歸
在上海交通大學建校125周年活動上,沈南鵬曾提問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:三四年后,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將會各占多少比例?
曾毓群沒有給出具體數值,但他表示,隨著充電樁的愈發普及,未來續航里程需求降低,磷酸鐵鋰電池的增長速度會非常快,三元鋰電池的占比則會逐步減少,而一些需要長續航的高端車依然會需要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鋰,“我們基本上是不能偏科的,全部產業鏈都做”。
磷酸鐵鋰勢如破竹,并不意味著三元鋰電池會就此沉寂,多位從業者表示不必擔心,現在這種情況只是市場選擇的結果,沒有哪種技術是可以始終*的,企業只會傾向于選擇成本更低,性價比更高的方案。雖然磷酸鐵鋰電池一直努力向更高的價位滲透,但是就目前而言,三元鋰電池依然在續航里程更高,定位更高端的車型上占據主導地位。
就在上個月,特斯拉官方推特宣布,位于美國加州的Fremont工廠成功下線了第100萬顆4680電芯,這被視為三元鋰電池領域*讓人期待的技術創新。其實早在2020年,馬斯克在特斯拉電池日發布這種新技術的時候,就吊足了大家胃口,甚至有些準車主愿意放棄提車等待搭載新電池的車型上市。
4680電芯是指直徑46mm,高80mm的圓柱型電池,采用激光雕刻的無*耳技術,去掉了電池主要發熱部件,內阻減少,讓更高密度電芯成為可能。根據特斯拉4680電芯的性能規劃和體積、重量換算,與現有車型搭載的21700電池相比,未來量產的4680電芯可以實現12.39%的體積能量密度提升,以及18.67%的重量能量密度提升。在擊敗燃油車*驕傲的續航能力上,這種電芯被給予了厚望。
近日,松下正式宣布將在日本和歌山縣的工廠建一座新的4680電池的生產設施,該工廠將增建兩條生產線,并在2023財年大規模生產用于電動汽車的4680電池。
同時,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特斯拉超級工廠,首批采用4680電池和結構化電池組(CTC)的ModelY已經開始生產,有望在一季度末向消費者交付。
結語
當4680大圓柱電池逐步成熟,配合CTP、CTC等技術,三元鋰電池的單位成本將進一步降低,到那時三元鋰電池是否會重回巔峰,又或者會被鈉離子電池等全新的技術路線顛覆取代呢?這些,就交給時間來告訴我們答案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