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上半年A股主線已經“顯現”
1、心態不能亂
*近大盤見底了,但問題是,“錢”依舊難賺,有不少朋友跟研報君說,盤面變化的太快了,都不知道如何操作是好。
研報君的建議是,不管是滬深300還是上證50也好,都連續調整14個月了,未來的行情是可以預見得到的。
因此這個位置,不如就做“中線波段”,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胡亂操作。如果真的是短線高手,可以每天博弈是可以的。但是如果我們精力、經驗都有限的情況下,盡量做中線波段,少量倉位玩玩短線就可以了。
這里研報君舉一個例子,2018年的2440行情。當時的情況和現在特別類似,跌了整整1年,之后也是鶴總講話,不久大盤便見底開啟了上漲模式。
在上輪行情剛剛啟動的時候,當時盤面也是非常復雜。研報君當時記特別清楚,當時的市場主線就是——新基建。記得當時有個大娘就買了新基建相關股票,*后的收益比天天打游擊的短線高手,結果都要好。
2、這波行情的主線是什么?
這邊行情的主線,研報君認為就是——基建產業鏈(泛基建)
*根本的邏輯就是今年GDP5.5%的目標,如何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呢?
出口、消費和投資。今年不用合計,就是投資了。近期房地產股票強勁也是這個道理。
因此,基建產業鏈在今年的政策方向上是*正確的,已經獲得機構和游資和散戶的認可,簡單來說已經形成共鳴了,這樣認知上就沒有成本了,形成合力也就順暢了許多。
二、重磅政策催化,薄膜電池迎來新機遇
接下來,開始今天的主要內容,基建這么股票,該如何選擇?
研報君給大家一條公式,基建+新能源。
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細分賽道——薄膜電池。
1、BIPV迎來強制性政策
2021年10月13日,住建部正式發布了國家強制性規范《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》,自2022年4月1日起實施。
政策重點有哪些?強制要求,新建、擴建和改建建筑都需要節能設計,且施工圖設計文件必須明確相關系統運營的技術要求;且要求光伏組件設計壽命高于25年,對不同電池的衰減系數做出了明確要求。
簡單來講,今年4月1日之后,中國所有的新建建筑在規劃設計的時候,都需要帶節能設計,如果沒有可再生能源的設計,那么在報批、審圖環節都會受到限制。
注: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應用包含四種技術,其中有太陽能熱利用和太陽能光伏發電,還有空氣源熱泵和地源熱泵,除了光伏,其它3種技術受限制很多,光伏沒有條件限制,因此*為受益。
此外,2022年3月1號住建部發布了十四五綠色建筑節能規劃,對全國節能建筑做了一個目標規劃,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3.5億平米以上等,全國新増太陽能光伏裝機量0.5億千瓦以上。轉換成太陽能的安裝面積要達到5億平米以上,也就是說十四五期間,每年要實施近1億平米。
2、BIPV的技術路徑
據介紹,目前BIPV市場有兩大技術陣營,一是硅晶產品,光伏和金屬屋面一體化結合的方式。主要企業有隆基股份和天合光能在推進。
二是薄膜產品,是薄膜組件和玻璃幕墻結合的方式,主要企業有龍焱能源科技和中國建材等。
補充:薄膜組件因為透光性較好等原因,適合做光伏玻璃幕墻,但是晶硅同樣也能做光伏玻璃幕墻,也有一定的市場。只是透光性較差,目前技術也在改進。
3、BIPV中各陣營占比情況
據介紹,目前晶硅組件仍然是主流,薄膜組件在整個BIPV安裝中的占比不到5%,且未來5年硅晶仍然占90%左右。但又介紹,隨著BIPV的推進,薄膜組件未來也將迎來較快發展機遇。
4、什么是薄膜電池
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發電原理和晶硅電池的發電原理是一樣的,都是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形成PN節,然后在PN結中形成電勢差,由此形成了電源。
二者區別在于“材料不同”,硅晶電池用單晶硅形成PN節,而薄膜電池則是在TCO(二氧化錫)導電玻璃上鍍上一層碲化鎘這樣氧化物形成PN節。
5、整體占比情況
截至2020年,全球光伏電池市場中單晶硅電池占比約80.4%、多晶硅15.5%、薄膜電池約5.1%。
6、薄膜電池路線
早期路線是銅銦鎵硒(CIGS),代表廠商是漢能薄膜,但此路線性價比不高已逐漸落寞,目前碲化鎘(CdTe)是主流。
7、產能情況
依據CPIA數據,2020年全球薄膜太陽電池的產能接近10GW,產量約為6.48GW,同比增長5.5%。從產品類型來看,2020年碲化鎘薄膜電池的產量約為6.2GW,其中國外6.12GW,國內80MW,在薄膜太陽電池中占比為95.7%。
1GW=1000MW=100萬KW=十億W
8、光電轉換效率
目前主流的PERC電池(硅晶)可以達到23.7%,HJT電池可以更高超過25%,薄膜電池光轉化效率為18%(實驗室),量產薄膜組件效率為14%左右。也有說15%—16%,但大多介紹是14%。
9、為何BIPV能夠驅動薄膜電池(薄膜電池的優點)
1)弱光性問題
硅晶電池在較低輻照度下發光效率不是很高,但薄膜電池不論是清晨、傍晚、積雪、積灰、霧霾等條件下都可以發光。
國際能源研究中心:以我國南方某城市為例,晶硅光伏組件即使安裝在建筑上正朝南的位置,光電轉換效率也只有*佳效率的59%左右。相反地,薄膜電池的弱光性較好,對安裝角度的要求不強,在弱光環境中薄膜電池優勢明顯,具有比晶硅電池更長的發電時間。
2)熱斑效應
當硅晶電池某部位,被遮擋住,此部分溫度就會升高,進而容易造成短路起火等。但薄膜電池就不容易產生熱斑效應,在加上城市環境較為復雜,因此薄膜電池更較為適用于光伏玻璃幕墻。
3)透光性和美觀性
建筑物本身對自然光線都有必要的需求,因此光伏組件的透光性是一個問題,硅晶電池較厚,透光性較差,薄膜電池因為技術路線的問題,透光性可調,甚至可以通過激光細鏤空技術提高透光率。
生產晶硅電池時,制絨環節中硅片表面腐蝕量的不同*終會導致電池片產生色差,因此,硅晶電池基本都是藍色系,較為單調。
薄膜電池因為工藝的問題,尺寸大小可定制、顏色圖案可變,而且薄膜電池,更薄,同時可以彎折,簡而言之,就是更“建材化”,因此更適用于光伏玻璃幕墻。
10、每W成本和經濟性
長江測算,目前國內薄膜電池1W成本為2元多,略高于硅晶電池,但硅晶漲價之前的成本為1.3元左右。
全球薄膜電池龍頭*陽光(美股)為1.3元左右每W。主要是*陽光自己產設備,國內產業鏈不是很齊全,設備靠進口。
(關鍵設備方面高達上千萬美元,長期以來一直被歐洲、美國和日本的企業壟斷。而生產設備制造成本占薄膜太陽能電池發電成本的七成左右,這就使得薄膜電池的成本較高。)
經濟性,長江測算,以玻璃幕墻為例,每平米多了600元,投資回收周期6到8年,薄膜電池的壽命15到20年。
但也有業內測算,相較于普通玻璃幕墻,薄膜玻璃幕墻每平米要貴500元,核算到瓦上,單瓦在3-4元。
結論,目前薄膜組件成本依然貴一些,如果未來產業鏈健全一些,規模大一些,成本還有下降空間。
11、空間
長江測算:基于對新建及存量立面的測算,在光伏幕墻滲透率25%時,新建立面對應裝機需求約為4.2GW;在光伏幕墻滲透率25%,且翻新率5%時,測算存量改造需求約為6.3GW。
華創測算:過去5年,公共建筑和生產性建筑復合增長分別為7.8%和7%,保守假設未來值2025年復合增速為5%;假設未來中性情況下30%公共建筑和20%生產性建筑、樂觀情況下40%公共建筑和30%生產性建筑安裝薄膜發電組件的幕墻,替代東南西三面幕墻,每平米對
應143W的裝機量。合計來看,中性情況下薄膜組件的安裝總量為7.5GW,樂觀情況下安裝總量為10.8GW。
此數據非常樂觀,但按前文中,十四五綠色建筑節能規劃測算,未來5年,薄膜電池的空間為5GW。
12、市場格局
全球龍頭為美國*太陽能(FirstSolar),2020年產能約為6.3GW,預計2021年和2022年底將產能提高至8.7GW和9.4GW。
國內為成都中建材、杭州龍焱、中山瑞科產能較小。